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粒子与核物理研究所~!
中文
|
English
|
JC登录
|
会议室安排
首 页
概况总览
研究所简介
所长致辞
学术委员会
年报合集
管理团队
科学研究
核物理理论
粒子物理理论
江门中微子实验
深地液氙探测实验
对撞机实验
中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 (CEPC)
研究成果
荣誉奖励
论文列表
其他成果
人才队伍
科研人员
实验技术人员
博士后
研究生
访问学者
行政人员
退休教师
校友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培养
暑期学校
毕业论文档案
仪器设备
科学传播
世界前沿
科普文章
科研动态
学术期刊
加入我们
研究生招生
研究所宣传视频
2025级研究生夏令营招生计划
课题组介绍视频
研究所宣传手册
研究员招聘
博士后招聘
工程师招聘
联系方式
办事指南
人事服务
科研外事
财务报销
资产安全
门禁开通
新闻通知
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祝贺!PandaX暗物质探测学生团队获评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11月29日下午,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终评展示会在闵行校区图书信息楼9楼报告厅举行。经过20位候选人的轮流答辩与专家评审,“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正式出炉!
第九届中国LHC物理年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2023年11月15日至20日,第九届中国LHC物理年会在上海成功召开。该系列会议是由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发起的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本届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和物理与天文学院承办,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CCAST) 和北京大学高能物理中心 (PKU-CHEP) 协办。本届会议为该系列会议时隔4年后首次恢复全面线下会议。
【祝贺】物理与天文学院特聘教授刘江来入选“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10月30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揭晓第二期获资助名单,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特聘教授、李政道研究所特聘教授、副所长刘江来,作为交大今年唯一入选者上榜。“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目前国内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支持最有潜力、最有胆量、最有抱负的科学家“从0到1”,探索人类未达之境。
【祝贺】上海交通大学何红建教授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2023年10月19日,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公布了2023年新增选会士(APS Fellow)名单,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特聘教授何红建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899年,是世界上最具声望的物理学专业学会之一。APS每年增选新会士,作为授予成员的最高荣誉,当选人数不超过其成员总数的千分之五,以表彰他们推进物理学原创性研究、应用物理学于科学技术、以及在物理教育和领导力等方面的重大创新性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大型强子对撞机反常实验现象研讨会
大型强子对撞机反常实验现象研讨会于2023年9月20-2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成功举办。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和李政道研究所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杨海军教授和南非金山大学Bruce Mellado教授(李政道研究所访问教授)担任会议共同主席。李数、何小刚、Michael Ramesy-Musolf等教授参与会议组织和主持相关讨论。
首次“实验粒子物理计算研讨会”(2023)在上海召开
2023年7月16至18日,首次“实验粒子物理计算研讨会”在上海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等单位的60多位研究人员现场参加了本次会议。
PandaX-4T实验对轻质量暗物质探索的最新成果获“编辑推荐”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PandaX-4T实验利用纯电离信号获得了质量在质子以下的轻暗物质搜寻的世界最好结果。研究结果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并获得“编辑推荐”【Phys. Rev. Lett. 130, 261001 】(Search for light dark matter with ionization signals in the PandaX-4T Experiment)。
暗物质有多“暗”?交大《自然》发文PandaX实验最新研究成果
宇宙中构成已知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电磁性质,通过光子传递相互作用。因此,这些物质都具有“亮度”(luminance),即使是电中性的粒子也不例外。比如,中子不带电,但是由于它是由带电的夸克复合而成的,所以仍然有着很强的残余“亮度”。即便是中微子这样的电中性基本粒子,也会由于高阶量子修正等效地产生极其微小电磁分布,譬如径向电荷分布、线性电荷分布、环电流分布、涡环电流分布等,分别对应电荷均方半径(mean-square charge radius)、电偶极矩(electric dipole)、磁偶极矩(magnetic dipole)、无辐射零极矩(anapole)等,导致非零的“亮度”。那宇宙中是否存在没有“亮度”的物质粒子?
最重末态粒子:在对撞机上首次探测到四顶夸克产生态
在刚刚结束的第57届Rencontres de Moriond电弱相互作用和统一理论大会上,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ATLAS实验发布了一项激动人心的研究成果:人们首次发现了质子对撞产生四个顶夸克的超重末态产生过程。顶夸克是标准模型中最重的基本粒子,质量约为173GeV (1GeV=十亿电子伏特)。四顶夸克产生态是大型强子对撞机上产生的最重粒子末态,质量约为700GeV。通过对超重粒子末态四顶夸克产生态进行首次观测,该项研究有力的扩展了基础科研的能量前沿,对标准模型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准确。同时,超重的粒子末态对于新物理的灵敏度很高,能够大幅提高对新粒子和新作用机制的探寻边界。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四顶夸克产生态科学意义重大,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又一座丰碑,也是迈向新物理的新起点。
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2022年度上海市物理学会和核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暨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上海研讨会
2022年12月24-25日,上海市物理学会-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核学会-核物理专业委员会的联合学术交流会暨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上海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行。受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用线上会议形式召开,由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组织和承办,共90余位师生参会,主要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李政道研究所、关东学院大学(日本)等11个科研单位。
上海交大团队对LHC实验上发现矢量玻色子散射过程作出重大贡献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ATLAS大型国际合作实验组于2023年2月9日在《Nature Physics》上发表了ZZ矢量玻色子散射的首次发现,统计显著度达5.7倍标准偏差[1]。该发现被ATLAS国际合作组作为重要成果专题报导,并被誉为“电弱对称性破缺研究的新里程碑”[2]。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李政道研究所的ATLAS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及美国密歇根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对该发现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科研进展】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高颗粒度量能器样机在CERN成功进行束流实验
2022年10月19日-11月2日,中外科学家运行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高颗粒度电磁量能器和强子量能器样机,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的 H8束流线上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高能粒子束流测试实验。CEPC量能器样机研制获得了科技部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资助,量能器样机研制的主要承担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