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粒子与核物理研究所~!
中文
|
English
|
JC登录
|
会议室安排
首 页
概况总览
研究所简介
所长致辞
学术委员会
年报合集
管理团队
科学研究
核物理理论
粒子物理理论
江门中微子实验
深地液氙探测实验
对撞机实验
中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 (CEPC)
研究成果
荣誉奖励
论文列表
其他成果
人才队伍
科研人员
实验技术人员
博士后
研究生
访问学者
行政人员
退休教师
校友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培养
暑期学校
毕业论文档案
仪器设备
科学传播
世界前沿
科普文章
科研动态
学术期刊
加入我们
研究生招生
研究所宣传视频
2025级研究生夏令营招生计划
课题组介绍视频
研究所宣传手册
研究员招聘
博士后招聘
工程师招聘
联系方式
办事指南
人事服务
科研外事
财务报销
资产安全
门禁开通
新闻通知
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上海交通大学“海铃计划”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海铃计划”探路者项目团队完成各项预定海试任务并安全抵沪。本航次由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学者徐东莲担任首席科学家,海洋工程学者田新亮担任领队,共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三十余位科研人员与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本次科考为“海铃计划”的后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网】上海交通大学“海铃”首航告捷
近日,“海铃计划”探路者项目团队完成各项预定海试任务并安全抵沪。本航次由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学者徐东莲担任首席科学家,海洋工程学者田新亮担任领队,共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30余位科研人员与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本次科考为“海铃计划”的后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伟课题组发表K*,ϕ光锥波函数的完整格点QCD结果
构成我们世界最基本的粒子包括夸克、轻子和规范玻色子,标准模型是过去几十年中描述基本粒子物理性质最成功的理论。随着国际上高能粒子对撞实验精确的不断提高,精确检验标准模型以及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已经成为高能物理实验与理论最主要的研究方向。在标准模型中,味改变中性流过程被强烈压低,是寻找新物理信号的理想衰变道。其中B→K*l+ l-和Bs→ϕl+ l-过程近年来被Belle和LHCb实验组重点关注,这些衰变道理论预测与实验测量的异常的对应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解决这些异常问题,人们也尝试提出各种新的理论解释,但仍缺乏对K*和ϕ的光锥波函数(LCDA)的可靠了解。
最新:PandaX-4T实验发布首个暗物质搜寻结果
北京时间2021年7月8日下午4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 PandaX实验(“熊猫”实验)发言人刘江来博士在三年一度的马塞尔·格罗斯曼国际广义相对论大会上公布了PandaX-4T实验的首个暗物质搜寻结果。此次结果基于PandaX-4T 试运行95天的数据,用0.63吨•年的曝光量,再次刷新了暗物质性质的边界值。
粒子和核物理研究所宣传册(2021研究生夏令营)
粒子与核物理研究所成立于 2009 年,定位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在粒子和核物理多个前沿方向上开展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011 年成立上海市粒子物理和宇宙学重点实验室,2013 年成立核天体物理中心,2016 年成立粒子天体物理与宇宙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所承担了 50 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目前拥有研究骨干人员 29 名,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5 人,教育部长江学者 1 人,国家青年特聘专家 10 人。现有博士后 17 人,博士生 57 人,硕士生 14 人。
PandaX 实验寻找轻质量暗物质的最新结果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上海交大牵头、位于中国锦屏实验室的PandaX实验利用二期数据(PandaX-II),首次通过暗物质同电子的碰撞寻找轻质量暗物质。最新研究成果于2021年5月28日在国际学术杂志《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题目为《Search for Light Dark Matter–Electron Scattering in the PandaX-II Experiment》。这篇论文是PandaX-II发表的第六篇《物理评论快报》文章。
曹臻研究员解读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首批结果
近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arge High Altitude Air Shower Observatory,简称LHAASO)项目合作组发布了重要观测结果,对回答“宇宙线起源”这一问题推进了一大步。5月26日下午,第12期李政道前沿讲坛暨第371期物理与天文学院学术报告会特别邀请LHAASO项目首席科学家曹臻研究员,就该成果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
交大学者解读费米实验室缪子反常磁矩实验的首批物理结果
4月9日,主题为“费米实验室缪子反常磁矩实验的首批物理结果”(First results from the Fermilab Muon g-2 experiment)的第10期李政道前沿讲坛与专题学术报告在闵行校区举行。主讲人为上海交大缪子物理团队的主要成员: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李亮、李政道研究所青年学者许金祥(Kim-Siang Khaw),主持人为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李政道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杨海军。
重大突破:交大学者助力费米实验室的缪子反常磁矩实验获得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费米实验室的缪子反常磁矩的首个实验结果表明基本粒子缪子的行为和标准模型理论预言不相符。该结果与早期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实验结果相一致。这两个实验结合在一起为新物理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预示着世界上可能存在新的未知的粒子或者作用力。
王贻芳代表:“十四五”争取完成CEPC所有技术设计和关键技术预研
“最近,我们生产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中的核心部件‘超导高频腔’取得突破,可以媲美国际最好水平。另外,速调管的第一阶段样机去年也基本达标。这两个部件是CEPC最关键的设备,也是科研团队此前心里最没有底的设备,但我们最终实现了国内制造,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物理与天文学院王伟课题组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发表部分子分布函数研究成果
近日,物理与天文学院王伟课题组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Physical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 “Next-to-next-to-leading order calculation of quasiparton distribution functions” 的研究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2020年度上海市物理学会和核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暨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上海研讨会
2021年1月8-10日,上海市物理学会-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核学会-核物理专业委员会的联合学术交流会暨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上海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和李政道研究所组织和承办,有110余位上海科研院校的师生们参会,主要来自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及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单位。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