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粒子与核物理研究所~!
中文
|
English
|
JC登录
|
会议室安排
首 页
概况总览
研究所简介
所长致辞
学术委员会
年报合集
管理团队
科学研究
核物理理论
粒子物理理论
江门中微子实验
深地液氙探测实验
对撞机实验
中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 (CEPC)
研究成果
荣誉奖励
论文列表
其他成果
人才队伍
科研人员
实验技术人员
博士后
研究生
访问学者
行政人员
退休教师
校友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培养
暑期学校
毕业论文档案
仪器设备
科学传播
世界前沿
科普文章
科研动态
学术期刊
加入我们
研究生招生
研究所宣传视频
2025级研究生夏令营招生计划
课题组介绍视频
研究所宣传手册
研究员招聘
博士后招聘
工程师招聘
联系方式
办事指南
人事服务
科研外事
财务报销
资产安全
门禁开通
新闻通知
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高俊教授课题组在部分子碎裂函数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高俊教授团队基于NPC(Non-perturbative Physics Collaboration)合作组在部分子碎裂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 Phys. Rev. Lett. 135,041902 (2025) [1]。
【科研进展】上海交通大学与费米实验室合作在缪子反常磁矩实验上创下最精确的测量结果
2025年6月3日(北京时间),缪子反常磁矩国际合作组向全世界公布了最新测量结果。最新的测量结果不仅与2021年与2023年发布的结果高度一致,更将测量精度提升至前所未有的一千万分之一点二七,超越实验最初设定的目标一千万分之一点四,给出了当前最精确的缪子反常磁矩测量结果。尽管理论计算的最新结果削弱了缪子反常磁矩中的新物理迹象,但此次实验的高精度结果依然可为未来标准模型的扩展给出严格的限制。
开放日回顾 | 在“极大”和“极小”中,触摸宇宙的隐形维度
2025年5月18日,暗物质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粒子物理和宇宙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举办了开放日活动,吸引了超200名公众走进“科学殿堂”。活动以“在‘极大’和‘极小’中,触摸宇宙的隐形维度”为主题,通过互动科学实验、前沿科普讲座、实验室实地参观等多元形式,搭建起公众与科学之间的桥梁,激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暗物质,中微子,星系演化等物理学与天文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给每一位公众留下了难忘的科学记忆。
首届“中日欧缪子物理研讨会” 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
2025年3月23日至25日,首届“中日欧缪子物理研讨会”( First Europe-China-Japan Workshop on Muon Physics: Synergies in g-2, MUonE and Beyond)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所(KEK)和英国利物浦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之江实验室、东江实验室、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所、日本九州大学、日本新潟大学、泰国苏里南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助理、粒子与核物理研究所的李亮教授,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所的三部勉(Tsutomu Mibe)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的Graziano Venanzoni教授为会议的联合主席。
【祝贺】上海交通大学ATLAS团队共享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ATLAS、CMS、LHCb及ALICE实验组共同荣获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CERN 总所长 Fabiola Gianotti 说:“我非常自豪地看到 LHC 合作取得的非凡成就获得这一享有盛誉的奖项,这是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人的集体努力、奉献精神、能力和辛勤工作的认可,他们每天都在为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做出贡献。”
【科研进展】PandaX团队实现对类轴子和暗光子的最严格限制
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PandaX合作组利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的PandaX-4T液氙探测器,对两类重要的新物理粒子--类轴子和暗光子开展搜寻,超越多个竞争暗物质与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取得了国际最灵敏结果,近期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全球顶尖发布,中国唯一入选成果!上海交大,牛!
12月16日,美国物理学会Physics网站公布了今年的“年度亮点”工作(Highlights of the Year)[1],PandaX团队的研究成果入选。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PandaX-4T四吨级液氙实验利用总曝光时间为259天的数据,以2.64𝜎的置信度首次观测到太阳中微子和原子核相干弹性散射的迹象,标志着液氙实验已经到达了里程碑式的暗物质探测灵敏度,也验证了利用相干弹性散射探测低能中微子这一新方式的可行性。研究论文于今年11月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2]。
粒子与天文方向重点实验室优秀学生公示
为加强人才培养,“粒子天体物理与宇宙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 “上海市粒子物理与宇宙学重点实验室”联合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奖励在粒子与天文方向取得优异成绩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经重点实验室优秀学生管理小组评审,重点实验室主任审核,决定授予冯怀瑾等同学“2024年度重点实验室优秀学生”称号,具体名单后附,特此公示。
成果发布 | 交大团队为ATLAS暗物质与暗光子最新联合统计测量作出重要贡献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 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上的ATLAS国际合作实验组近日在《Science Bulletin》[1]和《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2]上分别发表了暗物质与暗光子联合统计测量的最新结果,为高能对撞机实验中双希格斯二重态伴随赝标媒介粒子理论 (2HDM+a) 框架下的暗物质探测以及希格斯的暗光子衰变过程探测给出了目前国际上最好的实验限制,同时也是通过上帝粒子希格斯探索暗物质之谜的重要进展。本次成果是ATLAS国际合作组(~40个国家,180个研究机构,6000名国际成员)首次于中国创办的多学科高影响力国际期刊《Science Bulletin》发表论文,对于彰显中国团队参与国际合作的学术影响力与认可度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
最复杂末态:ATLAS实验首次揭示双希格斯玻色子的多轻子末态
希格斯玻色子于2012年由ATLAS和CMS国际合作组同时发现,并因此荣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标准模型中唯一具有自耦合性质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研究一直是粒子物理学的前沿研究方向。双希格斯玻色子产生态是唯一能够直接研究希格斯自耦合性质的实验途径。通过对双希格斯玻色子的研究,科学家们不仅能够进一步检验标准模型的准确性,还能够对宇宙是否处于稳态或亚稳态提供关键的限制条件,这对于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双希格斯玻色子的相关研究已经逐渐成为高能物理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最近,ATLAS实验首次在多轻子末态下对双希格斯玻色子产生态进行探测。多轻子末态是当前对撞机实验中最为复杂的末态之一。通过这项前瞻性的研究,ATLAS研究团队为双希格斯玻色子产生的信号强度设定了最新上限,并对自耦合强度给出了新的限制。这一成果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希格斯玻色子的自耦合性质及其在标准模型中的核心角色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为探索新物理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第二届“实验粒子物理计算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
高俊教授课题组在部分子碎裂函数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高俊教授团队基于NPC(Non-perturbative Physics Collaboration)合作组在部分子碎裂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 Phys. Rev. Lett. 132, 261903 (2024) [1]。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