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粒子与核物理研究所~!
中文
|
English
|
JC登录
|
会议室安排
首 页
概况总览
研究所简介
所长致辞
学术委员会
年报合集
管理团队
科学研究
核物理理论
粒子物理理论
江门中微子实验
深地液氙探测实验
对撞机实验
中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 (CEPC)
研究成果
荣誉奖励
论文列表
其他成果
人才队伍
科研人员
实验技术人员
博士后
研究生
访问学者
行政人员
退休教师
校友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培养
暑期学校
毕业论文档案
仪器设备
科学传播
世界前沿
科普文章
科研动态
学术期刊
加入我们
研究生招生
研究所宣传视频
2025级研究生夏令营招生计划
课题组介绍视频
研究所宣传手册
研究员招聘
博士后招聘
工程师招聘
联系方式
办事指南
人事服务
科研外事
财务报销
资产安全
门禁开通
新闻通知
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祝贺】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刘江来教授荣获2019年“科学探索奖”
近日,经过四个多月的评审,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向社会公布。50位获奖人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从千余名申报人中脱颖而出,每位获奖人将在未来5年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人民币奖金。祝贺我院刘江来教授获此殊荣。
利用多信使探针约束致密物质状态方程取得重要进展
2019年6月3日,美国物理学会《物理评论D》以快报(Rapid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D 99, 121301(R)(2019)】刊发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陈列文研究组题为“Equation of state of dense matter in the multimessenger era”的文章。该工作首次结合地面原子核实验数据、重离子碰撞集体流数据、天文上观测到的2倍太阳质量(M⊙)中子星以及最近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信号GW170817等多信使探针,对致密核物质的状态方程进行了约束,同时给出了1.4M⊙中子星的潮汐极化率下限及半径的限制。
中法粒子物理联合实验室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行
第十二届中法粒子物理联合实验室研讨会于2019年4月24-27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中法两国二十余研究所和大学的近150位专家学者齐聚交大,其中约50位参会人员来自法国国家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研究所,以及巴黎、马赛、里昂、斯特拉斯堡、克莱蒙费朗、波尔多等大学。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和李政道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合作单位协办。
高俊特别研究员提出研究希格斯粒子特性的新方案
2019年2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高俊特别研究员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最近研究成果,以“Production and Hadronic Decays of Higgs Bosons in Heavy-Ion Collisions”为题发表有关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中希格斯玻色子的产生及强子化衰变。高俊研究员与合作者们首次指出在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实验中来研究希格斯玻色子相对于传统质子质子碰撞的重要区别:
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联席会议顺利举行
2019年1月9日,上海市粒子物理和宇宙学重点实验室暨教育部粒子物理与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筹)2018年度学术咨询委员会会议联席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顺利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政国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向平院士(国家天文台);委员:马余刚院士(中科院应物所)、洪晓瑜研究员(上海天文台)、任中洲教授(同济大学)、高原宁教授(北京大学)、孟杰教授(北京大学)、岳骞教授(清华大学)、柳卫平研究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王挺贵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进研究员(紫金山天文台)、杨国宏教授(上海大学)、廖玮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和陈险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二十余人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的进展汇报和相关讨论由何小刚教授主持。
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概念设计报告》正式发布
11月14日,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ircular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 CEPC)研究工作组正式发布CEPC 的两卷《概念设计报告(Conceptual Design Report, CDR)》,分别是《概念设计报告——加速器卷》和《概念设计报告——探测器和物理卷》。在发布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CEPC 指导委员会主席王贻芳院士代表 CEPC 研究工作组正式公布CEPC《概念设计报告》。
CALICE量能器国际合作组研讨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CALICE量能器国际合作组研讨会于2018年9月19-2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来自德国(DESY,马普所-慕尼黑,海德堡大学)、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LAL,巴黎综合理工大学LLR,里昂大学IPNL, Omega/IN2P3-CNRS)、西班牙(CIEMAT)、日本(东京大学,信州大学、九州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和李政道研究所等17多所高校和研究所约50名研究人员参加,其中40%为国外参会者。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和李政道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物理前沿卓越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粒子物理与相互作用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
ATLAS实验首次发现希格斯粒子到正反底夸克对衰变道信号
欧洲核子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LHC)上的ATLAS大型国际实验合作组于7月9日在ICHEP2018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公布了首次发现希格斯粒重要的衰变过程——正反底夸克对衰变(H→bbbar),详见:
LHC实验上发现矢量玻色子散射过程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LHC)上的ATLAS大型国际实验合作组于7月5日在ICHEP2018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公布了首次以超过5倍标准偏差的统计显著性发现了标准模型稀有产生过程,即WZ-WZ(5.6s)和同号电荷WW-WW(6.9s)“矢量玻色子散射”过程。
PandaX-II合作组发表轻传播子暗物质的最灵敏探测结果
2018年7月12日,《物理评论快报》以“编辑推荐”在线发表了PandaX-II合作组针对轻传播子暗物质的探测结果。这是国际上首次由暗物质直接探测合作组给出的有关该类型暗物质的实验结果。
NSFC-CERN国际合作《ATLAS实验上基于双玻色子与顶夸克末态的物理研究》项目研讨会及中国科大-山东大学-上海交大联合组会召开
2018年6月26-27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国际合作《ATLAS实验上基于双玻色子与顶夸克末态的物理研究》项目研讨会及中国科大-山东大学-上海交大联合组会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中国高能物理大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于2018年6月20-24日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理论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等三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所的60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会议由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和李政道研究所共同承办,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中科院高能所粒子物理前沿卓越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粒子物理与相互作用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等单位协办。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尾页